跳到主要內容
班級商二孝主題綜合

指導老師

吳國庭老師閱讀圖書每組一本

各組組長及報告題目

   第一組書名:當黑夜來臨時

   第二組書名:被討厭的勇氣

   第三組書名:人生不設限

   第四組書名:抓住幸福的一句話

   活 動 照 片 精 采 紀 錄  

 

活 動 成 果 精 采 內 容

 

<被討厭的勇氣>

 

 

一、相關書訊(書籍簡介)

 

 

 

岸見一郎,哲學家。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著述、演講。

古賀史健,自由撰稿人。專門以聽寫紀錄方式撰書,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頗受好評。

一位憤世嫉俗的年輕人,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後,便決心要來推翻這種謬論,而來到哲學家的小屋。

世界明明複雜而混沌,哪裡單純?要幸福真的如此容易的話,為何它還會過得如此痛苦呢?

於是就這樣年輕人與哲學家一來一往的思考與論辯開始了……。

!

 

二、內容佳句:

1、如果只聚焦在過去的原因,想用它來說明一切的話,就會落入決定論的框架中。也就是說,過去所發生的事已經決定了我們的現在和未來,而且無法動搖。p32

2、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p33

3、並非「因為不安,所以無法走出去」;是因為「不走出去,所以製造出不安的情緒」p33

4、我們不要因自身經驗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心理創傷而痛苦,而要由經驗中找出能夠達成目的的東西。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p35

5、你並不是受憤怒的情緒驅使而大聲吼叫,你完全是為了大聲吼叫而憤怒。也就是說,為了達到大聲吼叫的目的,而製造出憤怒的情緒。p39

三、書籍內容摘要:

1. 割捨別人的課題

要在人際關係中不受傷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一旦踏出與人建立關係的那一步,就難免會受大大小小的傷害,同時也會傷害某些人。

所有人際關係中的紛爭,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把他人的課題切割、捨棄,這就是讓人生卸下重擔、變得單純的第一步。彼此之間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搆得到,卻不介入或干涉對方,是很重要的。

關係愈親近的家人,愈需要刻意將課題切割開來。如果不把握這個分際,一意孤行地將自己的期望強行加諸在別人身上,立刻會變成騷擾式的介入。我們會盡心盡力提供一切協助,可是絕不能進一步介入。

2. 橫向關係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俗稱「歸屬感」。歸屬感並不是待在那裡就能得到,必須自己主動積極參與共同體才能得到。

盡量建立橫向關係,避免權力導向的縱向關係。無條件相信,相信別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這才是信任。當你能信任別人,就表示你把他當成夥伴,如果別人成為你的夥伴,就表示你在所屬的共同體中有個可以安身的地方,也就是你能獲得安身的歸屬感。

或許有可能被欺騙、被利用沒錯。決定要不要背叛的並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自已怎麼做就行了。如果想著對方若不要背叛我,我就給予同等的回報,那就是完全有擔保或有條件下的信用關係。

我們會對幫忙做事的夥伴說聲謝謝,或者用真高興來坦率喜悅的心情,或說多虧有你幫忙等等,這就是橫向關係為基礎的鼓勵方式。『謝謝』並不是評價,只是單純表達感謝的詞彙。人在聽到感謝的話時,就明白自己是對他人有貢獻的。

當對方看起來是幸福的,就單純給予祝福,那就是愛。在彼此束縛之下而結合的關係,是撐不了多久的。悲傷的時侯,就盡情悲傷吧,正因為想要逃避痛苦或悲傷,才會綁手綁腳,沒辦法和任何人建立深厚的關係。人只有在感覺「只要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可以自由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時侯,才能真正感受到愛。

3. 人生的選擇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已的生活方式。認同的需求讓你不自由;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方式,某種程度上我們希望有人介入、想讓別人決定你自己的道路。要判斷別人對你有什麼期望、希望你扮演什麼角色,似乎沒那麼困難,可是要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卻不容易。自己期望什麼?想變成什麼?想過什麼樣的人生?這些具體的樣貌實在太難了,然而,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課題,你是無法干預的。老是尋求認同、在意他人評價,到最後我們過的就是別人的人生。希望不讓人討厭或許是我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因此,變得幸福的勇氣中,也包含了被討厭的勇氣。

4. 認真活在當下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所謂的肯定自我是明明做不到卻要暗示自已我可以、我很強,這種想法也會連接到優越情結上,算是欺騙自已的一種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接納自我是在自已無能為力的情況下,坦然接受那個辦不到的自已,而且盡最大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我。人生是一連串的剎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正在動作的,既是過程也可以當成結果。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已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待每一個剎那是如何渡過的。...

 



 

 

 

 

 

 

 

 

 

 

 

 

 

 

 

 

 

 

 

 

 

 

 

 

 

 

 

 

 

 

 

 

 

 

 

 

 

 

四、組員心得

510201  周畯恩

看完這一本書 我覺得事出必有因,似乎是大部分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每個事件的發生似乎背後總有個原因驅動著,這樣的觀點源自於當代心理學家-佛洛伊德的「因果論」,然而本書提倡的觀點是相對於「因果論」的「目的論」,本書藉由一位對人生感到困惑的年輕人與哲學家在哲學家的書房進行對話,從對談之中闡述著與佛洛伊德齊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所提出的目的論,阿德勒認為這個世界的發生的事情都是由人類的主觀意識所導致的,而事件的本身只是人類達到目的的途徑,並沒有所謂的因果關係。 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示在於人類主觀意識的能量,許多人總是認為人生中的不如意都是因為某些不可抗力因素,過度在意外界的看法和價值觀,以至於無法改變自己,無法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像這一本書的標題-「被討厭的勇氣」,唯有相信自己的主觀意識,才能相信自己可以改變現狀,如果總是看著外界,就無法把精力注意在自身,因此,我期許現在自己可以培養這種不怕被討厭的勇氣,讓自我的主觀可以意識主導自己的人生,然後改變任何自己不滿意的現狀,唯有這樣才能得到意識上真正的自由和自主,所以我覺得這一本書很棒,我非常推薦這一本書,希望有空閒時大家可以看看這本被討厭的勇氣。

 

 

 

跳至網頁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