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三:課程教學

評鑑指標

參考效標

()課程發展

1.設有課程發展委員會,並能有效運作。

2.學校能依據課程綱要,配合當前教育政策,邀請產業與校外專家,適時修訂校本課程。

3.依學校發展特色及學生需求,規劃並提供多元選修課程。

4.課程、教材能兼顧科際整合及產業發展需求,發展學校特色。

()教材編選

1.由各科教學研究會依據教科書選用相關辦法,評選適合學生需要教科書。

2.教師依照學科教學需要發展多元補充教材,以輔助教學。

3.教師依教學需要及學生特性,充分運用或製作教學媒體,進行教學。

()多元視野

1.規劃多元文化活動教材與教學活動,培養族群融合觀念。

2.善用各種教學活動,增進了解社區產業,並融入各科教學。

3.教師能於教學或活動實施時,融入社會關切議題(如: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多元文化、性別平等、醫藥常識及道德教育等),以充實學生學習內涵,並與日常生活密切結合。

4.提升學生英語學習成效,加強閱讀及應用能力。

5.推動國際教育相關活動或課程(如:國際旅行教育、海外體驗學習、海外技能實習等),妥適辦理國際教育相關活動。

()適性學習

1.依學生學習需求,實施適性教學。

2.依據學生性向、能力,施以具體輔導措施,以增進其學習效能、職涯探索與認識

3.教師能依科目性質與學生學習情形,定期實施多元評量,並據以檢核學習成效。

4.教師依據學生性向、興趣、個別差異及教學需要,編製增廣及補救教材。

()有效教學

1.依教師專長安排授課,並考量教師教學負擔。

2.教師擬定任教科目之教學計畫及教學進度、評量計畫,並據以實施。

3.各科教學能配合需要,善用現代資訊科技及媒體,進行實驗與實作。

4.教學活動生動活潑富有創意,能提升學生學習及參與動機。

 

評鑑項目三:課程教學()

評鑑指標

參考效標

()專業精進

1.各科設置教學研究會,定期研討教學相關議題。

2.鼓勵與提供教師參加進修研習、專業成長之活動。

3.教師依任教科目備有教學檔案資料,並置於校園教學網路平台供師生查閱。

4.教師依教學成效、巡堂紀錄,檢討或調整教學活動與內容。

5.學校辦理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或訂有專業成長機制,透過團隊分享增進教學創新能力。

6.教師積極參與各項專業成長活動,或從事與教學相關之行動研究、著作與成果發表。

()學習輔導

1.建置學生學習預警制度與輔導計畫(辦法),對學習不佳或重、補修學生進行補救教學,訂定品管控機制,並定期檢核成效。

2.訂有教學輔導計畫及人力資源系統(含教師與志工),針對學生學習情形,實施增廣教學或重、補修教學。

3.訂有轉科、轉銜機制,輔導學生適性發展。

4.辦理各種增進學習效能的輔導,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教學評量

1.訂有學生成績考查辦法之補充規定及多元評量計畫,並經校務會議通過後實施。

2.依學習內容與教材特質,訂有多元評量計畫,且落實實施與檢討,以檢視學生學習成效。

3.各教學研究會針對學生評量結果,進行分析,據以精進教師教學。

4.教師依任教科目建立測驗評量題庫,並能有效運用學生形成性與總結性評量結果資料,改進教學及測驗評量題庫。

()特殊教育(有特教學生之學校填列)

1.依法成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並能有效運作,確實發揮特殊教育效能。

2.依據學生特殊教育需求,擬定個別化教育計畫,確切實施並定期檢討。

3.定期召開身心障礙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並提供其特殊教育諮詢、行政支援及相關服務。

4.依據特殊教育學生的性向專長,適性安置科班並規劃適切課程,支持與啟發其資賦。

5.確實分析特教學生優勢能力,並依其性向專長,規劃適切課程與輔導措施(包括轉銜輔導)

6.建立校內特教學生與教師各項教學與輔導支持體系。

7.衡酌特教學生之學習優勢管道,彈性調整其評量方式。

8.建構完善之無障礙校園環境,包括硬體環境及師生接納等支持。

9.落實融合教育,建置友善環境。

10.定期辦理教師特教知能研習,並鼓勵特教及輔導類科以外之教師進修特教知能。

 

消息公佈欄

時間類別單位標題發佈點閱
跳至網頁頂部